1915—1920年間,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的電影業生意興隆(1923年全國有800家電影院,其中500家在首都)。好萊塢壟斷著這個在當時拉丁美洲中最重要的影片市場(佔90%的市場)。阿根廷電影業在二次大戰期間經歷了深刻的危機; 由於戰爭期間阿根廷政府親納粹的政治態度招來美國的經濟報復,停止供應膠片,使得布宜諾斯艾利斯失去了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優勢地位,反倒是墨西哥卻因此獲得好處。隨著大戰的結束,阿根廷的影片生產逐漸恢復到年產五十部的水平,盡管在表演、攝影與導演手法上都無甚差錯,可是卻缺乏風格、獨創性,甚至沒有特色。如果把這些影片配音譯成英語,很可能被誤認為好萊塢生產的B級影片 (B-movies)。
到了1960年左右出現了“第三電影 The Third Cinema”浪潮,把阿根廷電影引向先鋒派和社會題材,電影水平才逐漸升高。1968年,在阿根廷出现若干地下电影小组。1968年,出現若干地下電影小組。 其一由5名導演(R.贝切尔、N.帕特诺斯特洛、HH斯塔格那罗、A.菲舍尔曼和R.德拉托雷)组成,名为“五人小组”,他们主要是创作与现实毫不相干的实验电影。其一名為“五人小組”,主要是創作與現實毫不相干的實驗電影。 另一小组名“解放电影小组”。另一小組名“解放電影小組”。 该小组认为电影的使命在于参加人民的解放战斗,它的主要代表人物FE索拉纳斯和O.赫蒂诺,于1966~1968年间在地下完成的巨型纪录片《燃火的时刻》是这个小组的纲领性作品,它揭露了阿根廷和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势此外,还有些电影工作者匿名拍摄一些地下影片,如《阿根廷解放之路》等。該小組認為電影的使命在於參加人民的解放戰鬥,並揭露整個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勢(記錄片模式)。70年代初,一些導演開始拍攝“政治電影 Politics Cinema”。
阿根廷電影特色
l 從引進、模倣歐美電影到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和風格:批判新殖民主義、尋找文化身份、創作本民族電影
l 魔幻現實主義 Magic Realism:一種敘事文學技巧,故事中的因果關係常不合乎現實,把現實描述為一種全然流動的狀況,並將這種狀況視為理所當然。魔幻寫實主義通常興起於壓迫、獨裁或集權社會裡,是對高度危險的政治現實中的一種調適。同時也超越了這些社會限制。魔幻寫實主義並非運動或學派,而是寫作風格。與超現實主義並沒有正式的關連。
l 色彩豐富、鏡頭多變、快速剪接
l 描述探討社會邊緣與政治問題的題材,進行辛辣的諷刺和猛烈的鞭撻。
l 融合民族音樂元素的電影配樂
阿根廷經典導演與作品
|
l 里帕多尼森Leopoldo Torre Nilsson: 天使之家 The House of Angel ,1957
l 亞歷堅卓.阿奎斯提Alejandro Agresti :今生相隨 Wind With the Gone , 1998
|
l 艾朗索Lisandro Alonso: 自由無上限 Freedom
|
l 路易普恩佐Luis Puenzo:官方說法The Official Story1985 /
情婦與鯨The whole and the Whale, 2004
l 亞德里安·卡泰諾 Bruno Stagnaro:比薩, 啤酒與香煙 Pizza, Beer, and Cigarettes ,1998
l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Fernando Solanas:南方 The South, 1988 / 旅程 The Journey , 1992
《南方 The South》
l 寶拉荷娜黛茲Paula Hernandez :美味人生 Herencia , 2001
l 盧西婭·普恩佐 Lucía Puenzo:我是男生也是女生 XXY, 2007
l 胡安·何塞·坎帕內利亞 Juan José Campanella:謎一樣的雙眼 El secreto de sus ojos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