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電影新浪潮的奇蹟
Czech New Wave
在東歐,捷克的電影製作文化最具活力,且在世界電影中,捷克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巴蘭道夫電影製片廠,是捷克電影的大本營,從五十年代末一直到1968年近十年,捷克電影進入了發展的巔峰階段,湧現出一批才華橫溢、勇於探索的電影人,並孕育出載入史冊的“捷克電影新浪潮”, 整個六十年代的世界影壇都被投入了捷克電影耀眼的光環。 而巴蘭道夫毫無疑問正是這股浪潮的根據地。
1968年,前蘇聯出兵捷克,捷克電影也由此鋒芒不在。巴蘭道夫儘管業務不斷,卻逐漸從世人的目光中銷聲匿跡。捷克也因此爆發了「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要求解除國家對民眾生活控制,這次行動激發起一次電影創造性革命- 提出「具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而文學對捷克電影復興產生最重要的貢獻: 捷克斯拉夫的超現實小說家卡夫卡 (Kafka)、當代小說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和劇作家帕波歇克(Jaroslav Papousek)。
20世紀80年代末,捷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電影資金投入大幅度削減,拍片數量急劇減少,捷克電影的處境令人擔憂。這一時期,前三十年被禁映封殺的一百二十部影片紛紛被解禁公映,在捷克社會引起巨大轟動。這些解禁片的票房收入支撐捷克電影渡過了困難而尷尬的時光。
捷克新浪潮導演群
l 米洛斯佛曼 Milos Forman : 彼得與派芙拉Peter and Pavla, 1964 / 消防員的舞會 The Firemans’Ball , 1967 / 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 阿瑪迪斯 Amadeus , 1984
《阿瑪迪斯 Amadeus》
l 薇拉齊蒂洛娃 Vera Chytilova : 新鮮事 Something New , 1963 / 雛菊 Daisies, 1966
《雛菊 Daisies》
l 吉瑞曼佐 Jiri Menzel : 嚴密監視的列車 Closely Observed Trains , 1966 / 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 1969
《嚴密監視的列車 Closely Observed Trains 》
捷克新浪潮特色
l 導演都是捷克電影電視學院(FAMU)科班出身,對當時主流電影的虛假失真深惡痛絕
l 選擇面對日常的生活現實,拍出真情實感。(用非職業演員,於街頭及日常生活環境半即興拍攝,鏡頭傾向紀錄捕捉實而不華而建立起風格。)
l 對人性兩難處境的關壞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l 文藝界和知識界亦同聲同氣,彼此支持唱和,發展出自由和諧的氣氛
l 覆誦著傳統的美好,正好與與同時期吶喊著反傳統的「法國新浪潮」相反
l 用幽默的方式回應生活上的悲情以及受壓抑的社會現狀。
其他經典作品
l 布拉格的春天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9 : 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執導
l 楊斯維拉克Jan Sverák:青青校樹Obecná skola,1991 / 遊子Kolya, 1996/烈日長紅 Dark Blue World 2001 / 布拉格練習曲Empties, 2007
《布拉格練習曲》
l 楊霍布雷克Jan Hrebejk: 甜蜜的永遠Cosy Dens, 1999 / 分道不揚鑣Divided We Fall, 2000
《分道不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