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盧米埃兄弟,將影片帶到印度放映,並拍了印度記錄片,從此開啟印度電影的歷史。
1947年印度獨立並分裂成兩個國家,一個在中部印度教地區(印度),一個在東北與西北的伊斯蘭地區 (巴基斯坦)。1955年,印度年產影片達到285部,一躍而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美國僅居第三。早期多以歷史或宗教為題材,節奏太慢、十分沉悶,至1952年在孟買和加爾各答舉辦的首屆印度電影節,為印度電影帶來轉機。
【四、五零年代】
兩國間的遷移流離、印度政府與種姓制度傳統間的衝突、農民與勞工受到地主剝削等問題,激發了左派份子和社會改革者的熱情。並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使印度電影更進一步地融合社會思想。
1. 阿巴斯:興趣在於探討印度經濟上的不平等。 (大地兒女 Children of the earth, 1946)
2. 雷伊卡普爾 Raj Kapoor:在社會反叛的主題裡注入西方式的浪漫。
(流浪漢 Tramp, 1951: 反諷印度獨立,脫序社會及種姓成見;制度殺人的社會寫實的影片,是印度電影的新標竿。)
3. 薩爾吉雷Satyajit Ray:最受國際推崇的印度導演。(大地之歌Song of the Road, 1955)。
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成功將他推向好萊塢。
4. 默荷巴布 Mehboob: 音樂片類型導演。影片顯現濃厚的精神分析色彩。
(印度之母 Mother India, 1957)
【六、七零年代】
60年代印度電影急速發展,70年印度新的實驗性影片紛紛出現。
1971年製作了433部電影,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製作市場。
- 主流市場 (寶萊塢的由來 Bollywood, 1977)
- 多為音樂歌舞片(Masala music): 將印度絢爛的服裝和歌舞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
- 電影主題多旋繞在家庭關係、反抗不公義、忠於朋友、愛情等議題
- 故事劇本靈感很多都來自《羅摩衍那》和《摩呵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情節和宗教傳說,比如在過分誇張的情節中宣揚報恩復仇、懲惡揚善的主題﹔一成不變的公式化劇情,深受印度人觀眾喜歡。
- 明星制度(Star system)的開始
- 對女演員的外型要求非常高
- 電影插曲極為重要 (電影推出前便讓觀眾聽)
- 非主流市場
- 印度新電影運動:激勵低成本電影的製作。曼尼柯爾 – 一日生計1969
【八、九零年代】
80年代印度電影進入步履艱難的時期,在世界影壇中一落千丈,電影觀眾減少,票房收入降低,只有5%的國產影片獲利。90年代為求突破才出現大卡司的阿育王,寶萊塢生死戀(Devdas)等片,透過西方的發片及院線,走入更寬廣的歐美市場。不過陽剛之氣的動作電影的成功,以及黃潮泛濫的危機,卻將藝術電影邊緣化。印度電影工作者雖持續製作非主流的電影,但藝術性電影普遍不賣座。(曼尼柯爾:Siddheshwari,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