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的文藝復興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 The New Hollywood
【30 – 60年代 的古典好萊塢電影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
有聲電影的發明讓好萊塢歌舞片獨具一格。而彩色底片在30年代後期被廣泛使用,使得好萊塢開始重視電影燈光和攝影。 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電影業,美法兩國採取不同態度和方式: 法國採用藝術美學革命,美國則考慮技術上的革命: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等。
- 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大國民 1941
- 約翰福特John Ford :驛馬車 1939 、怒火之花 1940 、翡翠谷 1941
-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黃金時代 1946
- 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日落大道 1950、熱情如火 1959 、公寓春光1960
【60 , 70年代 新好萊塢電影 The New Hollywood】
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影響;及50到60年代商業影片衰退; 加上美國社會的動蕩與政治的危機;好萊塢開始對電影進行“反思”。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電影創作。這些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作者觀念”的電影,也試圖用電影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 雖此一時期資金較不充裕,但卻創造出更絢爛的電影風格。這些新導演又被稱為電影小子 (Movie brats) :共同點是皆受過電影專業訓練,瞭解電影美學、攝影及電影史。本身為古電好萊塢電影擁護者,會向美國電影史致敬。影片都深具個人自覺。
- 法蘭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 : 教父 1972 / 現代啟示錄 1979
(人稱為美國新浪潮的旗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
-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計程車司機 1975 / 蠻牛 1980
(延續幫派電影的重要導演,喜歡利用人物內心獨白表現)
-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美國風情錄 1973 / 星際大戰 1977
(從企圖改變舊好萊塢變成科幻電影龍頭,轉向製片及視覺特效)
-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大白鯊 1975及 太陽帝國
(速食電影 V.S高品質電影- 參考歐洲藝術電影)
【80, 90年代 的新新好萊塢電影 The New New Hollywood 】
80, 80年代很多賣座電影都還是出自盧卡司和史匹柏 (如侏羅記公園) 之手。
不過這時新秀受到賞識,創造出新新好萊塢。
- 詹姆斯克麥隆 James Cameron– 魔鬼終結者 1984、 鐵達尼號 1997
- 提姆波頓 Tim Burton大法師 1988 、斷頭谷 1999
- 勞勃詹米克斯 Robert Zemeckis– 回到未來 1985、阿甘正傳 1994
主流電影的重新出現,也需歸功於好萊塢外的電影導演的加入(如獨立導演和少數民族導演)。
- 大衛科能堡 David Cronenberg– 變蠅人 1986
- 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 藍絲絨 1986
- 王穎 Wayne Wang– 喜福會 1992
- 史派克李 Spike Lee– 黑潮 – 麥坎姆事件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