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瑞典電影大師 - 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1918-2007)
『作為一個人我是失敗了,我要作優秀的導演』
與「存在主義風潮」(Existentialism)最密切相關的電影導演,當推柏格曼莫屬。柏格曼於40年代開始拍電影。一開始拍片的柏格曼,立即把電影主題集中於人性深處的善惡掙扎。用嚴酷的剖析,要觀眾自己面對內心邪惡的本質。縱使起源地是非常邊緣的斯堪地那維亞,但是在一九五○年代就已經比其它世界電影更現代。
柏格曼電影特色
- 不具娛樂性:柏格曼導演電影的最大特色,就是企圖陳說思想,遠比戲劇鋪陳來的重要。
- 不採用正統的三段式劇本寫作方法。以「痛楚」為對象的哲學電影,總在電影裡提出種種詢問,卻老是得到文不對題的解答。
- 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形式主義/ 存在主義/ 黑澤明電影/ 象徵主義影響
- 悲觀陰沈,少有歡樂與勝利的呼喊:偏好象徵性影格的拼貼、死亡的呈現及受難的形象
- 50年代初期,柏格曼集中探討愛情與婚姻等主題: 婚姻的不幸,愛情的死亡。
- 50年代中期後,主題再度明顯轉向,開始呈現最具理想主義性質的「宗教探索時期」,這時期也是他最直接探討死亡的時刻。第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並使柏格曼享譽國際的電影就是「第七封印」。
- 60年代初期,柏格曼已完全在「上帝沈默,因此上帝不存在」的主題上打轉. 離宗教主題以後,電影風格愈來愈傾向內省,也因此愈來愈艱澀難懂
- 60年代中期後主題轉向藝術反省,直接用力批判藝術家的無能處境。
- 70年代以後,主題彷彿繞回過去,重新探討人性邪惡及婚姻虛幻,跟從前不同的是更竭力呈現「理性與感性」「表象與實質」「偽裝與本質」的張力。
代表作
《第七封印》 (Det Sjunde inseglet, 1957)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魔術師》 (Ansiktet, 1958)
《處女之泉》 (Jungfrükallan, 1960)
《假面》 (Persona, 1966)
《婚姻生活》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作為一個人我是失敗了,我要作優秀的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