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21 Sun 2010 22:12
捷克電影
- Nov 21 Sun 2010 20:58
印度電影
1896年盧米埃兄弟,將影片帶到印度放映,並拍了印度記錄片,從此開啟印度電影的歷史。
1947年印度獨立並分裂成兩個國家,一個在中部印度教地區(印度),一個在東北與西北的伊斯蘭地區 (巴基斯坦)。1955年,印度年產影片達到285部,一躍而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美國僅居第三。早期多以歷史或宗教為題材,節奏太慢、十分沉悶,至1952年在孟買和加爾各答舉辦的首屆印度電影節,為印度電影帶來轉機。
- Nov 21 Sun 2010 20:08
丹麥 95Dogma 宣言
有鑒於好萊塢資本主義征服全球,1995年3 月13日,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和湯馬斯溫特保等五位導演在首都哥本哈根簽署「逗馬宣言」(Dogma95),針對現今全球的拍片模式提出其反潮流的新概念。當時由國家的文化部門通過,並贊助其資金,但是遭到丹麥電影協會的極力反彈。三年後,人口約五百萬,每年電影拍攝量僅10到15部的丹麥,破天荒有兩部電影進入坎城影展競賽片,即拉斯馮提爾的《白痴》(The Idiots)與湯馬斯溫特保的《那一個晚上》(Festen)。
- Nov 21 Sun 2010 19:56
西班牙電影
西班牙電影
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像西班牙對天主教如此尊崇實踐的國家(不下於梵諦岡),但是也少有像西班牙藝術工作者如此挖苦諷刺教會。西班牙人常覺得「死後安靜的日子很長,所以在世一定要狂歡」。這些人生哲理和想法引導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主導他們文藝表現的態度。五○年代深受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濡染
三段不同的時代背景
- Nov 21 Sun 2010 19:53
獨立電影的魅力
- Nov 21 Sun 2010 19:47
好萊塢型電影史
好萊塢電影的文藝復興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 The New Hollywood
【30 – 60年代 的古典好萊塢電影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
有聲電影的發明讓好萊塢歌舞片獨具一格。而彩色底片在30年代後期被廣泛使用,使得好萊塢開始重視電影燈光和攝影。 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電影業,美法兩國採取不同態度和方式: 法國採用藝術美學革命,美國則考慮技術上的革命: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等。
- Nov 21 Sun 2010 18:10
英國電影
背景: 大量勞工階層電影 : 五十年代正是大戰結束,世界秩序重整的時期,君主立憲的英國階級分明,使新興的中產階級無法融入上流社會;殖民地帝國的崩潰;社會不公、貧富懸殊、馬克思主義的興盛等,使新一代對社會有種種不滿,電影作品便寫實地描繪出社會的種種問題,向保守社會「宣戰」。
「自由電影」(Free Cinema 1956 ~ 1959): 以工人階級為主要角色,創造了一 個具有階級意識的「憤怒青年」 (angry young man)風潮,強調工人的貧困,維持家計與自尊的困難,以及社 會理所當然的殘酷無情, 成為英國電影一項重要傳統, 傳承義大利寫實主義電影特質
- Nov 21 Sun 2010 18:05
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
- Nov 14 Sun 2010 18:11
四百擊關後感~陳美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