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女性波斯詩人法讓法洛克查德Forugh Farrokhzad執導了伊朗本土第一部電影 - 記錄短片「黑色房屋The house is Black」,使伊朗成為世界上唯一首部電影由女性拍攝的國家。其誠摯語調(tone)、深沈的人性以及超越簡單的描繪,成為伊朗後來電影的主調。此片也對1990年代充滿詩意的電影造成重大影響 。如: 達里爾婿 墨荷祖 Daryush Mehrjui的母牛 The Cow, 1969 - 為伊朗非記實電影打下根基。
伊朗兒童電影
近幾年,國際上掀起伊朗電影熱潮,尤其以IIDCYA投資的兒童電影最受歡迎。70年代,深具影響力的伊朗青少年資質發展協會」(Institute for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Young Adults;簡稱IIDCYA),大量提供資金鼓勵年輕人拍片,培育出像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Abbas Kiarostami 這樣的國寶級導演。
阿巴斯的電影故都很簡單,主角多為兒童、通常都集中在瑣碎事件的刻畫上。透過一種細心,不急不徐的敘事方式建構事件,完全無意讓引發觀眾的恐懼、驚慌或興奮(極簡主義) 。
l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my Friend’s house, 1987
l 生生長流 And life goes on, 1992
- 並行記實片 Paradocumentaries:虛構與紀實兼而相容的手法
l 橄欖樹下的情人 Though the Olive Tree, 1994
- 「Rostam-abad 」三部曲描繪生命之流的不可測,及透過藝術來重塑不可預測的生命現象。
l 櫻桃的滋味 Taste of Cherry , 1997
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l 十 Ten, 2002 (極簡主義電影代表作)
90年代,一種將事實重演卻未使用職業演員,也沒加入任何戲劇性效果的阿巴斯風格電影風格,則由年輕的穆森馬克馬巴夫將之發揮之極致, 之後並成立馬克馬巴夫電影工作坊,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伊朗電影另一個重要風貌,則是呈現女性在社會的卑微地位與悲劇命運
穆森馬克馬巴夫 Mobsen Makhmalbaf :電影萬歲 1994/ 純真年代 A Moment of Innocence, 1995
《純真年代》
l 莎米拉 馬克馬巴夫 Samira Makhmalbaf : 蘋果 The Apple, 1998 / 下午五點 At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2003 / 背馬鞍的男孩 Two-Legged Horse , 2009
《背馬鞍的男孩 》
l 馬基‧麥迪吉Majid Majidi: 天堂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 1997/ 天堂的顏色The Color of Paradise / 1999
l 巴曼戈巴第Bahman Ghobadi: 烏龜也會飛 Turtles Can Fly , 2005
l 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 : 白氣球 White Ball, 1995/ 誰能帶我回家 The mirror , 1997 / 生命的圓圈 The circle 2000
l 巴曼葛巴迪Bahman Ghobadi : 醉馬時刻A Time for Drunken Horse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