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
日本古典主義 1928 – 1945
1930 年代,日本對有聲電影發展無動於衷。辯士仍然在電影院為電影做講評。民族主義勢力深受民眾歡迎,電影拒絕走向現代。1931年中日戰爭使政治、技術和藝術孤立無援,卻也造就出沈穩均衡,充滿內斂的藝術特質。
l 山中貞雄: 丹下佐膳餘話 1935 / 人情紙風船 1937 ※發展時代劇的重要人物
日本第二個黃金時代 1950s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受屈辱與重創的日本,到了50年代,社會逐漸步入繁榮。
1953年,是日本早期電影最光輝燦爛的一年。(松竹電影公司)
l 黑澤明 : 羅生門 1950 / 七武士 1954 / 生之慾 1952 / 野良犬 1649
※ 「知性之迷」電影 – 「以東洋之精神、加上西洋之衣裳」
l 小津安二郎 : 東京物語 1953 / 秋刀魚之味 1962
※ 日本戰後新寫實主義代表,以低視角仰視拍攝方式獨樹一格(庶民劇)
l 溝口健二: 雨月物語 1953 / 西鶴一代女 1953
※ 有〝女性電影大師〞之稱,也最能代表日本傳統文化的導演
《雨月物語》
l 成瀨已喜男: 稻妻 1952 / 飯 1951 / 浮雲 1955 / 亂雲 1967/
※ 講究鏡頭的切換及光線的運用,被譽為〝女性映畫〞之巨匠 (小說家:林芙美子)
l 木下惠介: 二十四之瞳 1954 / 楢山節考 1958 / 野菊之墓 1955 / 日本的悲劇 1953
※ 善於喜劇的創作,但他的重要作品多為反映日本政治、社會等問題的悲劇片。 1954年自编自导的《 二十四只眼睛 》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描述了12个孩子与女教师之间的感情,影片将个人的悲剧融入剧情,十分生动感人,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楢山節考》
l 衣笠貞之助:瘋狂 1926 / 地獄門 1953
※ 回歸形式的探索、寬螢幕映像 (善於時代劇)
日本新潮電影 1960s
1950年代末期,日本影壇新進導演流行著一股以「現代感」為號召之作品,倡導所謂的「松竹新潮電影運動」。拍攝些與當時社會有相當關連之作品。 19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突飛猛進。1950年代標榜的”Bright Life” 已成功被實現。電影界極力想從戰爭的餘燼中,挖掘國家過去的歷史。描繪的主題與個人問題和時代現實完全無關。
l 小林正樹 : 人間條件 1959 ( 長達九個多小時的史詩電影) / 切腹 1962
※ 深入探討戰爭對日本的影響
《切腹》
l 市川崑 : 弟弟 1961 / 惡魔的手毬歌 1977 / 細雪 1983
※ 喜劇電影大師
( 封號 )
電影三巨匠: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
電影四騎士 - 黑澤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樹、市川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