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1950年代末期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及文人團體,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而得名。

  

“左岸派”的導演們認為,他們與“新浪潮”有著共同的愛憎,但新浪潮無法代替他們的美學思想和人生觀,於是公開拒絕“新浪潮”。

 

  然而,1959年《廣島之戀 Hiroshima Mon Amour》正好在法國新浪潮的第一年,因此人們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1. 偏愛回憶、遺忘、想象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精神過程搬上銀幕

2. 描寫人的責任心和罪惡感,記憶總是與歷史事件相連

3. 影片具有非常濃厚的現代派色彩及文學氣息

 

  

 

“電影筆記派”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

 

  1. “左岸派”導演文化修養更高,對音樂以及對白的思考與處理也更細膩複雜。

 

   2. “左岸派”選用舞台劇演員。

       有意識地拉開藝術與生活/ 銀幕和觀眾的距離,突顯“表演中還有表演”的觀念  。

 

  3.  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電影筆記派”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反映的卻是帶有全人類性質與意義的主題。

 

  4.“電影筆記派”選擇的外景地主要在巴黎;“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則是全世界。

 

  5.“左岸派”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的作風。

 

 

 左岸派代表人物及作品

 

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廣島之戀 – 1959 / 去年在馬倫巴 1961 

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 廣島之戀編劇

克里斯馬克 Chris Marker :  堤  1962

賈克德米 Jacques Demy 秋水伊人 1964

安妮華妲 Agnes Varda 克麗歐五時到七時 1961 

※ (特殊案例) 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 童年再見 1987  / 烈火情人 1992 

 

  

補充說明

 

   1.“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弗洛依德性心理學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 

 

   2.  受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傳統作品中的“良好的感情”在這裏一掃而光,代之以人生恐懼、社會秩序之荒謬、人之渺小孤獨、人性之虛偽和殘暴等。突出了人的精神痛苦與醜陋。在表現荒誕的世界和戰爭給人類造成的精神扭曲、變態、異化上,沒有任何一個流派能夠超過“左岸派”。

  

   3.  受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影響,強調在文藝作品中通過非理性感受而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直覺”在認識世界、藝術創作與鑒賞中的位置, 直接面對“實在”本身,使靈魂得到提高,超脫生活現狀。 從而賦予“現實”兩宇以全新的觀念。

 

  4. 布來希特在戲劇作品中運用的間離技巧,被“左岸派”發揮到銀幕上,作品中力圖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勾通內心的幻象。不是單純的模仿自然,而是再造自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movie99 的頭像
    imovie99

    社大瘋電影 - 學員分享園地

    imov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