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 (1) – 電影筆記派
La Nouvelle Vague / The French New Wave (1959 - 1964)
a. 背景:
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如日本、加拿大、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巴西、美國都出現屬於自己的新浪潮(New Wave)或青年電影 (Young cinema)。
這些族群中影響最深遠的勢力發生在法國: 一群年輕作者經常在電影期刊【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上,攻擊當時頗受藝術界尊重的法國老導演。加上1957年開始,電影觀影率急速下滑( 因電視盛行),法國政府大力支持低成本的新浪潮獨立製片電影。
-
法國新浪潮理論
-
作者論(Auteur theory):「沒有所謂的作品、只有所謂的作者。」
- 讚揚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特別是羅賽里尼的作品
- 攻擊當時法國電影制度、卻推崇好萊塢商業作品(如霍華霍克斯、山姆富勒、希區考克 等)
b. 法國新浪潮電影筆記派的代表導演,似乎永遠予人一種年輕的形象
- 楚浮 Francois Truffaut : 沉浸於男孩女孩之憂傷青春記憶之中
- 高達 Jean-Luc Godard : 火爆浪子式的憤怒青年
- 夏布洛 Claude Charbrol : 對於緊湊懸疑、扣人心弦的謀殺和偵探情有獨鍾
- 侯麥 Eric Rohmer : 在銀幕上投射愛情關係中理智又感性的各層切面
c. 影片特色
1. 反對棚內拍攝、使用自然光
2. 大幅度的攝影機運動:經常使用橫移和推軌鏡頭、手持攝影機的自由風格
3. 內容前衛新潮且具幽默感
4. 對其他影片的作者導演致敬 (Homage)
5. 敘事風格隨性、鬆散的因果關係、主角都缺乏目標、不連戲的剪接及開放性及不明確的結尾(open ending)
d. 影響力
1. 帶動整個60年代的電影解放運動
2. 美國紐約派電影、新好萊塢電影、英國自由電影、德國新電影、台灣新電影、第三世界獨立製片 等等
e. 代表性作品:
(楚浮) 四百擊 400 blows 1959年 / (高達) 斷了氣 breathless 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