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默片時代,華人的形象便已經出現在好萊塢的電影作品中。腦後懸著長辮子、骨瘦如柴和吸食鴉片的東亞病夫,就是華人在美國電影中的典型形象。正如那個時期的黑人角色總是由白人演員塗黑了面孔來扮演 (Black face),影片中的華人形象,也大多是由白人以漫畫式的方法進行塑造 (Yellow face)。 20年代出現在銀幕上的電影角色“傅滿洲”,便是華人被好萊塢妖魔化的一個例證。
第一位闖蕩好萊塢的華裔女星- 黃柳霜
然而在排華氣息濃烈的上世紀20年代,有一位名叫黃柳霜的華人女性卻出人意料地脫穎而出,成為好萊塢電影中“東方尤物”的象徵,並以她精湛的表演才華躋身於明星之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haCc_OnMhg/
傑出攝影工作者 - 黃宗霑
華裔攝影師黃宗霑在好萊塢製片廠森嚴的等級制度下,從清潔工入行,憑著過人的天賦與精湛的技藝,最終成為好萊塢頂尖的電影攝影師。黃宗霑的攝影風格靈活多變,他是長焦攝影與移動攝影的先驅,尤其擅長用光影烘托男、女演員的妝容,深獲好萊塢導演與明星們的青睞。1955年,他掌鏡攝影的《玫瑰圖騰》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這也是華裔影人在美國電影界第一次獲此殊榮。 1963年,由保羅·紐曼主演的影片《原野鐵漢》再度為黃宗霑贏得一尊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華裔的明星制度最高峰- 李小龍
李小龍是中國功夫的倡導者,以“振藩武館”為陣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中華武術風潮。李小龍則是功夫電影的先驅,先後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等功夫片。在這幾部風靡海內外的影片中,讓華人一掃往昔羸弱的的銀幕形象,而“功夫”這個漢語詞彙,也逐漸被全世界電影觀眾所熟知。
華裔電影代表作
l 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 1993 (導演:王穎 / 製片:奧利佛史東)
l 火爆麻吉 Better Luck Tomorrow 2002 (自編自導:林詣彬)
l 面子 Saving face 2003 (導演:伍思薇)
l 荷里活華人 (Hollywood Chinese) 2009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http://v.ku6.com/special/show_1917481/ujZdvdQqx1_RNXDI.html
YA電影 Young Adult movies
YA為young-adult 之縮寫,泛指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YA片顧名思義就是任何有關青少年以及校園之電影,又稱Teen movie 。不管內容是關於年輕人的愛情、家庭、友誼、對未來的茫然等都算是YA電影,而其他內容輕鬆搞笑,適合青少年看的也可算在YA範疇內。(延伸類型:黑色Y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