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 台灣新電影的盛與衰
台灣新浪潮電影,簡稱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電影改革運動。
1982年,中央電影公司邀請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等三位新生代導演參與,共同合作拍攝小成本電影,執導四段式集錦電影《光陰的故事》。被普遍視為新電影的首部作品。隨後,陳坤厚、侯孝賢、萬仁和王童等新生代電影導演,則開始根據運動所引起的共鳴,陸續製作合乎新電影期望的作品,引發起寫實電影的潮流。藝術電影的觀念逐漸傳入台灣。1998年,第一屆《台北電影節》正式經「台北電影節執行委員會」舉辦,並出版《舊像重遊:台灣電影溯往》(陳國富,1998),將台灣新電影「溯往」的「起點」重新定位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曾壯祥、萬仁)。
台灣新電影特色
l 題材貼近真實社會現象,大量採用本土的台灣文學創作,傳達對於生活環境的自省。
l 重視成長經歷和個人回憶居多,摒棄過往特意「隱惡揚善」的作風,冷峻克制地剖析著每個時代所經歷的陣痛,宛如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代言人。
l 打破電影明星制度,選用非明星級演員或非職業演員,採取自然寫實的拍攝方式,更為貼近市井小民的角色形象
l 傳達拍攝風格美學:跳脫過往老舊的工業製作與敘事模式,創造出影像風格以深焦攝影和強調長鏡頭美學,搭配簡潔的劇情敘述方式,兼具有寫實主義及現代主義的風格。
新電影導演群
l 杨德昌楊德昌: 海灘的一天 1983/青梅竹馬 1985 / 恐怖份子 1986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麻将》《青梅竹马》《恐怖分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 獨立時代 1993/ 麻將 1996
l 侯侯孝賢:風櫃來的人 1983 / 冬冬的假期 1984/ 戀戀風塵 1986 / 童年往事 1985 《悲情城市》《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好男好女》悲情城市1989/ 戲夢人生 /1993
l 陳昆厚:小畢的故事 1983 / 桂花巷 1987
l 王童:看海的日子 1983 / 稻草人 1987/無言的山丘 1992
l 萬仁:油麻菜籽 1984 / 超級市民 1985
l 柯一正: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986
l 張毅:玉卿嫂 1984 / 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5
l 李安 :喜宴 1992 / 飲食男女 1994
l 吳念真:多桑 1994
台灣新電影的衰退
隨著新電影持續快速擴張之際,卻因為少數拙劣混跡者的不成熟濫用,部份影片過度的自溺情調,致使電影品質良窳不齊,遂漸失利於票房。支持者表達不願扼殺新電影的進步,反對者開始進行對新電影的批判。 在台灣市場環境的影響下,經常飽受猛烈批評,票房亦慘遭冷落;反之,新電影在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卻大受歡迎,榮獲無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