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的文藝復興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 The New Hollywood

 

【30 – 60年代 的古典好萊塢電影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有聲電影的發明讓好萊塢歌舞片獨具一格。而彩色底片在30年代後期被廣泛使用,使得好萊塢開始重視電影燈光和攝影。 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電影業,美法兩國採取不同態度和方式: 法國採用藝術美學革命美國則考慮技術上的革命: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等。

  1. 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大國民 1941 
  2. 約翰福特John Ford 驛馬車 1939 、怒火之花 1940 、翡翠谷 1941
  3.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黃金時代 1946
  4. 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日落大道 1950、熱情如火 1959 、公寓春光1960

 

【60 , 70年代 新好萊塢電影 The New Hollywood

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影響;及50到60年代商業影片衰退; 加上美國社會的動蕩與政治的危機;好萊塢開始對電影進行“反思”。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電影創作。這些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作者觀念”的電影,也試圖用電影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 雖此一時期資金較不充裕,但卻創造出更絢爛的電影風格。這些新導演又被稱為電影小子 (Movie brats) :共同點是皆受過電影專業訓練,瞭解電影美學、攝影及電影史。本身為古電好萊塢電影擁護者,會向美國電影史致敬。影片都深具個人自覺。

  1. 法蘭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 :  教父 1972 / 現代啟示錄 1979

(人稱為美國新浪潮的旗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

  1.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計程車司機 1975 / 蠻牛 1980

(延續幫派電影的重要導演,喜歡利用人物內心獨白表現)

  1.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美國風情錄 1973 / 星際大戰 1977

(從企圖改變舊好萊塢變成科幻電影龍頭,轉向製片及視覺特效)

  1. 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  大白鯊 1975及 太陽帝國

(速食電影 V.S高品質電影- 參考歐洲藝術電影)

 

【80, 90年代 的新新好萊塢電影 The New New Hollywood

80, 80年代很多賣座電影都還是出自盧卡司史匹柏 (如侏羅記公園) 之手。

不過這時新秀受到賞識,創造出新新好萊塢

  1. 詹姆斯克麥隆 James Cameron– 魔鬼終結者 1984、 鐵達尼號 1997
  2. 提姆波頓 Tim Burton大法師 1988 、斷頭谷 1999
  3. 勞勃詹米克斯 Robert Zemeckis回到未來 1985、阿甘正傳 1994

 

主流電影的重新出現,也需歸功於好萊塢外的電影導演的加入(如獨立導演和少數民族導演)。

  1. 大衛科能堡 David Cronenberg– 變蠅人 1986
  2. 大衛林區 David Lynch – 藍絲絨 1986
  3. 王穎 Wayne Wang喜福會 1992
  4. 史派克李 Spike Lee– 黑潮 – 麥坎姆事件 19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ov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