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Italian Neo-realism 1942 ~ 1951年) 

  

電影如何完整呈現寫實的人生百態?

 

a.  背景:

   1. 墨索里尼時代,義大利電影工業一向只拍史詩片(epic films),或關於上流社會的通俗劇(白色電話 white-telephone 電影)。30年代開始有人認為這類型電影虛假墮落,而人們需要「新」的寫實。

 

      2. 許多導演開始拍攝以揭發當代社會問題為主體的影片:

         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動盪加上經濟蕭條、以及戰前法西斯主義思想動搖,義大利的電影工業頓 失組織重心,幾乎崩潰的電影工業,造成一個開放的競爭環境,因而低成本製片應運而生,藉機一展身手,在此時,文學與電影中興起了一種寫實的趨勢。

 

-    羅賽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 不設防城市 Rome Open City, 1945

RomeOpen-City.jpg 

      德意志零年 Germany year zero, 1947

imagesCA3KB85B.jpg 

-    狄 西嘉  (Vittorio De Sica)單車失竊記 Bicycle Thieves, 1948

單車失竊記

-    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 大地震動 La Terra Trema, 1947

 

 

b.  影片特色:

       1.  充滿社會主義思想人道關懷

     2. 實景拍攝: 戰爭將大部分片場炸毀,布景與錄音設備極缺。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場面調度mise-  en-scene仰賴真實場面(如街道和私人建築物)

       3. 半記錄式攝影:自然打光、構圖隨性不矯情、攝影傾向於紀錄片式的粗粒子畫面。

       4. 喜歡找非職業演員,以達到寫實不做作的表演。

       5. 事後配音:讓演技和場景更為即興自由,攝影機運動(camera movement)也能較為活  潑。

       6. 傾向打鬆敘事關係 : 劇情中允許突發細節的存在,甚至未呈現事件的結局或行為的結果。(開放式結尾 open ending)

 

 

c.  消失的主因

      1. 戰後經濟文化的復甦

      2. 1949年後,電影審查制度開始限制了新寫實運動。

      3. 成名的導演群從對社會的反映改成個人關注的題材。

      4. 狄西嘉的退休生活 (Umberto D, 1951) 成為最後代表作。

 

 

d.  影響力

    1. 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 與安東尼奧 (Michelangelo Antonioni)

      2.  法國新浪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ov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