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聲電影時代來臨 sound film (又稱 talkies)

 

19108月27日,美國著名科學家愛迪生發明有聲電影

 

1923,第一部同步 (synchronization) 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

 

初期有聲電影對大眾來說是個全新的玩意兒,許多大片廠並不看好這塊市場,深怕會流失已固定的觀眾群,此時華納兄弟的電影公司正面臨倒閉危機,因此他們將有聲電影當作賭注,拍攝爵士歌手,沒想到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1927 爵士歌手 (The Jazz singer) –第一部成功的有聲電影長片,它標誌著商業性有聲電影的出現和無聲電影的結束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

 

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

 

歐洲 強烈反對有聲電影。電影製作人對此新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法國於是出現了一條反對有聲電影的標語:     “雜訊嗎?是的!語言嗎?不!”

 

日本 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有聲片,遭到了“辯士”們的強烈抵制,,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

 

《中國》 反對與贊成聲浪兩極。地方語言複雜性及資金短缺使得發展困難重重。    

1937年 馬路天使: 本片堪稱中國30年代有聲片的經典。這部被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薩杜爾讚美的風格極為獨特,而且是典型中國式的影片

 

印度 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有聲電影的成功進而發展出歌舞片類型電影

 

 

1952 年,「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 :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20世紀美國百大名片之一。 

  金.凱利(Gene Kelly)把電影界曾經有過的「荒唐」、「可笑」故事全轉化成精彩歌舞的典範。

《萬花嬉春》的背景設在有聲電影問世前夕-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問世之前的電影,人們通稱為默片,默片讓音樂家、辯士和口條不行的藝人都有快樂的生存的空間。默片演員的表演總是誇張,默片演員的聲音完全不必考量,所有被視為「利基」的拍片要素,卻是有聲電影革命浪潮必定襲捲推翻的「利空」對象,這些矛盾,正好就提供了《萬花嬉春》強力主打的電影演進史的取樣素材。                  - 影評人 藍祖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ovie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